当前位置: 首页 > 疑难解答 >

什么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体制内容

时间: 2022-11-4 14:21:00来源:www.tannet.net 点击:5987次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

什么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及风险预警机制”。
 
 
 
什么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分税制财政体制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内容
 
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中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划分、地方的支出范围。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外交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级行政管理费,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以及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按税种划分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税种划为,主要有关税、消费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为与地方共享税。
 
确定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下划收入)。1993年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增长0.3%。如若1994年以后净上划的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原体制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划分,而改由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分隔线----------------------------
深圳市登尼特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国际总部客户专线:852-27826888
中国总部客户专线::400-880-8199
  • 主营业务:注册香港公司 注册美国公司 年审年报 注册BVI公司 银行开户 代理记账
  • 点击关闭